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肃典在看见王一林的那一刻,……哭了。
这绝对不是喜悦的泪。
没有人在鼓足了勇气,决定慨然赴死的时候,却发觉自己是一厢情愿,是一场玩笑,更伤人的了。
钱肃典的哭声感染了所有人,刚刚因为重见昔日同袍露出笑容的士兵们,无不掩面而泣,为自己死里逃生?不,为那些再也回不了应天府的同袍兄弟。
虽说谁都明白,打仗总要死人,可死的不是自己,这话就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滑稽!
没有轮到自己的时候,漂亮话说得顺溜,真要是轮到了,究竟会怎样,只有天知道,或许每个人的心里自己也会知道。
数百将士的头,昂了起来,因为他们通过了这场地狱般的煎熬。
自己是英雄!
这一点,无比重要。
突然之间,王一林觉得面前的这数百“乞丐”,绝不是乞丐,因为他们……自豪着!
入城的士兵们,默默地分列两侧,他们拱手、单膝而跪。
这是对活着的、还有死去的勇士无声的致敬!
……。
很多时候一加一,会小于二。
这是因为有重叠。
很多时候一加一,会小于一。
这是因为内耗。
可王一林与钱肃典遇到一起,那就是一场化学反应。
一个胆大、妄为、贪功。
而另一个,看破“红尘”,钱肃典看是看破了,哪怕他是当朝阁老钱相的亲弟弟,可在朝廷眼中,与芸芸众生无疑,他就是颗可以随时舍弃的弃子。
既然已经为朝廷、为钱家死过一次了,那接下来的时间,不妨率性而为,为自己活一次。
这样的两个人,遇到一起,就是一场灾难。
因为军令,对他们已经无效。
……。
“哈嚏”,洪承畴忍不住打了个喷嚏。
起初,形势非常好,比他想象的还要好,可谓一片大好。
丹徒应声而落,镇江城重回自己掌握,渡江清军已经开始向各县扩散。
一天时间,收复一府之地,此功,当显赫于清廷朝堂。
哪怕战功赫赫、大权在握、一手遮天的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自今日之后,也得给自己三分颜色了,洪承畴志得意满。
可就是因为这个喷嚏,一切都好象改变了。
先是得报敌酋吴争逃脱至丹阳,追击千骑在丹阳城外被吴争率部反杀。
再就是明军水师不好好在江上待着,居然上岸了。
最后吴三桂的“爱昧”,这让洪承畴立觉不妙。
吴三桂是多尔衮的人,如果连这一点洪承畴都不知道,那洪承畴就该去挑块嫰点的豆腐,然后使出吃奶的力气,一头撞死。
可洪承畴还是没有预料,面对这种关乎全局的大战,吴三桂会以私怨取代公义。
这让洪承畴想起了大明,那连续百多年的党争。
这种阴霾就象魅影一般缠绕着洪承畴,让他胆颤心惊。
没有对错,只有成败。这八个字,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没有真正的受益者,有的只是鱼死网破、同归于尽。
洪承畴没有迟疑,他一面急令镇江清军收缩、固守城池,一面以八百里加急,急报清廷。
他需要小皇帝授权,调动徐州八万清军。
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已经到手的胜利果实,也只有这样,他才能摆脱先胜后败,方为完败的困局。
明军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不是清军的战力真正高到可以碾压明军,这一点或许之前洪承畴不承认,可在见到仪真那数百明军残部之后,洪承畴明白了。
若天下明军皆如厮,还有清军什么事啊?
洪承畴是真的想不通,明明就是原来的这一批明人、明军、明臣,为什么就突然不畏死了呢?
这让他想到了吴争,更加重了他心中懊悔,为什么就不多派一支骑兵呢?
如果吴争死了,庆泰朝怕是立时成为一盘散沙。
洪承畴顿足捶胸,喟叹道:“是为天意,非承畴谋划不力,奈何?”
吴争自然不知道,对岸的洪承畴已经将他的生死,上升到了决定庆泰朝存亡的高度。
他此时已经迎来了第一支增援部队,那就是方国安余部加上二千新军,刚改编成松江卫所的三千杂牌军。
这支队伍,显然是不具有太强战斗力的。
可聊手于无,在这个时候,哪怕地里的农夫,只要成群,吴争也来者不拒,更何况,方国安残部,那都是跟随方国安多年的嫡系。
第五百十七章 以攻代守;打清军一个反击
虽然新兵依旧散乱,士气不振,可吴争看到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他们的行军速度,超过了自己的预期。
松江府到镇江府,两天两夜,这个速度对于一支杂牌军而言,那就是个奇迹。
当然,吴争知道,方国安是下了死命令的。
此时吴争手中的兵力,终于上升到了五千多人。
从杭州府赶来的援军,还在路上。
吴争却不愿意等了。
战局瞬息万变,他所担忧的不是江北清军,而是徐州那八万清军。
虽说判断这八万清军的目标不在于江南,可谁能保证万一鞑子见战局不稳,突发奇想,令八万大军南下了呢?
这八万清军对于这个新兴的庆泰朝,那就是灭顶之灾。
就算亡国谈不上,可说两败俱伤,那还是吴争托大了的。
这个结果,不是朝廷和自己能承载的。
很可能一撅不振,无疾而终。
财力和人心,不可能再给庆泰朝又一次崛起的机会。
清廷也不可能再容忍卧榻之旁,有他人酣睡。
所以,吴争不再等了。
他要反击!
只有以攻代守,打清军一个反击,才能阻止镇江清军继续向周边扩散。
从而为从杭州府赶来的明军援兵,争取到部署总攻的时间和有利态势。
吴争的目标,定在了丹徒。
原因很简单,丹徒城破败不堪,清军可以轻易攻入,为何明军不能轻易攻破?
柿子得挑软得捏,吴争认为丹徒清军就是待捏的“软柿子”。
可卧床不起的夏完淳知道,吴争这是在替他擦屁股,丹徒的丢失,让吴争失去了十六门得来不易的大口径火炮,落入清军手中,假以时日,炮弹就会落在明军自己的头上。
只有打回去、夺回来,哪怕是就地摧毁,那也比落入清军手里强。
夏完淳只是担心地问道:“吴争,若是清军将火炮重新部署到南城,我军仅五千多人,怕是攻不下丹徒吧?”
吴争拍拍夏完淳露在被子外的手背道:“安心养伤,这事我自有分寸。”
夏完淳一把反手抓住吴争的手道:“这可不是小事,如今丹徒周边的水域皆被清军控制,清军可以随时增援丹徒,一旦战斗陷入僵持,我军就会被清军包抄合围……要不,再等等,等杭州府援军到来,再反攻也不迟。”
见夏完淳担心,吴争安抚道:“其实没那么严重,一来我军火炮当初都部署在城北,炮口对准江上,清军虽说得到了这些火炮,可距今才两天时间,想来重新部署到南城,时间不够。再则,我更担心的是,清军会将这些火炮运回江北,如果部署在北岸江防,那对我军水师的压制就会更大。所以,我必须抢时间赶在清军还没反应过来时,拿下丹徒。”
夏完淳觉得有道理,可他还是很内疚,哽咽道:“如果不是我骄狂大意,丹徒不会失守,七千多将士啊……!”
“不。你的失误,只是将丹徒失守的时间提前了。清军同时全力进攻镇江、丹徒,不惜代价,说明他们志在必得。这说起来,还是我大意了,小看了洪承畴的谋略。”吴争安抚道,“我们都是平常人,不是圣人神仙,犯错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吸取教训,而不是自怨自艾,好好养伤,这败军之辱,哪里丢的颜面,就往哪找回来。”
夏完淳被吴争的话安慰地眉头舒展开来,他应道:“你说得对,哪里丢的颜面,就往哪找回来!”
……。
这一天的时间,发生了太多的变故。
有道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吴争以数万人命换来的镇江府,短短一天间就丢了镇江城、丹徒城。
此时唯有丹阳小城在吴争的掌控之中。
而这时,吴争竟率全军离开丹阳,直扑丹徒。
这是赌徒心性,与前世的吴琤一脉相承。
城中仅有卧订养伤的夏完淳和数百伤兵,保护他们的就是那支外籍兵火枪兵。
不得不说,这支外籍兵算是帮了吴争很大的忙了。
所以,吴争不吝开出了许多空头支票,答应重赏他们,来换取他们继续待地战斗的前沿。
从这些部署可以看出,吴外已经乱了,心乱!
其实吴争不需要这么急,毕竟这是场大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加起来已经超过十万之众。
不是一场几千人的遭遇战,说打就打。
兵力的调动和后勤补给,那绝对不是说调就能调的。
清军如此,明军亦如此。
不过有一点,还是有些不一样的,这场大战,从本质上不是两军对垒。
而是数个战场的叠加才形成了如此规模的大战。
不管洪承畴,还是吴争,他们虽是各打各的,但无形之中,决胜之地,还是在丹徒,这不得不说,丹徒位置的重要性了。
不是说镇江城不重要,而是谁得丹徒,镇江城就是谁的。
所以,吴争确实是急了些,他可以再等一天,或许杭州府援兵就能赶到了。
……。
谭泰,听名字极象汉人,可人家是真正的旗人。
他全名舒穆禄?谭泰,满洲正黄旗人。
时任满清征南大将军,今日进攻丹徒的真正指挥者就是他。
谭泰党附摄政王王多尔衮,按理说,他不该如此听从洪承畴的指挥才对。
可这就是谭泰与吴三桂的区别所在了。
吴三桂是降臣,他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