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很简单,令出二门罢了。
谭泰是征南大将军,虽说在江北隶属于吴三桂统帅,可就算吴三桂,那也得对谭泰客客气气,凡事先言“请”,遇事先征求谭泰的意见。
谭泰之前下令战略收缩,将过江清军全数撤回,巩固江防,击退入侵明军。
可现在,洪承畴令镇江城守军必须死守城池。
如果谭泰奉旨回应述职了,这还好些,镇江清军还能做出选择,毕竟县官不如现管嘛。
可问题是,谭泰还滞留在江心岛,清军将领谁敢忤逆谭泰?
不说他是征南大将军,就论他是多尔衮嫡系,谁有那么大胆?
因为谭泰的命令下得早,比洪承畴早了两天。
镇江清军已经着手做好了撤退准备,前锋都已经到了江边了。
结果洪承畴的命令到了。
那是继续撤退呢?
还是奉命返回镇江城坚守呢?
不用说士兵议论纷纷,怕是将领也无所适从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支明军骑兵到了镇江西城外十里地。
闻知敌情,清军这才就更乱了,城中有些将领要撤退出城去,而城外却要返回城内。
看着紧闭的城门,宋安心中万分焦急,这一路上,没有吴争的一点消息,他已经被吴小妹拎了不下十次耳朵了,要知道,这可是当着骑兵将士的面啊。
看着将士掩嘴莞尔,宋安是欲哭无泪。
其实宋安心中是松了口气,没有消息,要比有消息好。
真有了消息,那就说明大局已定,难以挽回。
没有消息,那就说明吴争应该还没出事,事还可为。
可到了镇江城外,见城门紧闭,骑兵又不具备攻镇江这种坚城的先决条件,就在宋安焦躁之时,斥候禀报,北城外清军纷乱,象是要逃跑,可又不象,因为无数人在返回城中。
宋安乐了,这真是刚觉肚饿就有人送馒头,咱攻不了城,收拾你们这些出了城的,那就是小菜一碟了。
于是,宋安下令,全军迂回北城,对城外清军进行突袭,但为了吴小妹的安全,宋安留下了百骑,令他们护送吴小妹后退三十里,以策万全。
吴小妹虽然任性,但知道会骑马不代表会打仗,于是也就叮嘱宋安,留心吴争的消息随百骑离开了。
就这样,宋安率骑兵迂回北城。
当然这些,逃不过西城守军的眼睛。
可宋安所率的是二千骑兵,一旦加速,从速度上来说,守军派出的信使,不具备时间优势。
也就是说,城外清军或许能赶在明骑到来之前得到消息,但提前不了太久。
这个时间差不足以让他们做出有效的对抗骑兵准备。
当宋安率骑兵出现时,宋安眼中所看到的是,面前清兵一分为二,一群向江岸鼠窜,另一群恨父母少生了两条腿,向城门方向狂奔。
这就是得到明军骑兵来袭的清军反应。
宋安面临选择,所率兵力不足以分兵,是追逃往江边的,还是追逃往城门的。
没有多想,宋安做出了决定,追逃往城门的!
理由很简单,城中守军少一个,城防就弱一分,如果让清军顺利逃入城中,那日后攻城就会困难许多。
宋安的想法无疑是最正确不过了。
他的想法还无形中契合了整个镇江城收复战。
人的双腿,自然是跑不过四条马蹄的。
随着明军骑兵追近,无数的清兵不再向城门奔逃,而是向东门逃去。
可宋安勒令骑兵不得追击,而是一路向北城门方向突进,除了被马蹄践踏和明军随手斩杀的,清兵伤亡并不多。
明军骑兵一直突进到北城门外三、四里地,城中守军眼见情况不妙,不顾城外还有至少上千清兵的哀求,迅速关闭城门。
宋安见状,大呼可惜,于是下令调头对城外清军进行砍杀。
但这时,城外清兵已经四散,骑兵仅仅消灭了数百人,视野里就已经没有清兵了。
明骑在城门外遛了数圈,见清军完全没有出城迎战的意思,宋安这才下令,带着几个被俘获的清兵转回西门,去迎吴小妹。
……。
廖仲平确实是个老实人。
老实人有福。
能在这个乱世,一直据禁军指挥使,时有加官进爵,那真是靠着他的老实劲。
正如他在淳安之变时对朱以海说的,他只忠于监国,谁监国,他就忠于谁。
所以,哪怕是朱媺娖都对他很信任。
廖仲平是老实,可不代表着他缺心眼。
相反,他是深谙战法,极具军事常识的。
虽说不知道朝廷为何突然抽调镇江城守军回京,但他依旧从军事力量对比中,体会出其中的异常,他判断这明显是给清军渡江进攻的良机。
可这认识,不等于他能做什么。
朝廷诏令,不是他能改变的,廖仲平只能选择沉默。
在得知吴争前往丹徒的那一刻,廖仲平就警觉不对劲。
清军为何不是先攻防守薄弱的镇江,而要先攻防守相对强大的丹徒?
坐在地图边,细细琢磨了很久,廖仲平几乎就可以确定,这是个针对吴争的阴谋,可他依旧选择了沉默。
虽然内心是痛苦的,但他明白,但凡策划此事的都不是他惹得起的,甚至他还怀疑,此事会不会有监国掺和其中,调兵命令毕竟来自朝廷的最高层。
然后镇江城失守,丹徒陷落的消息传来,廖仲平捶胸顿足,徒叹奈何!
这种对现实无力的绝望,吞噬着这老实人的心。
他对吴争有敬意,但凡能为国为民收复河山的,廖仲平心里都有杆秤。
他不懂什么政治倾轧,因为他不想懂,他就明白一点,但凡象吴争这样的人死绝了,庆泰朝就真完了。
可今日,他得到了同样来自最高层的命令,率军往镇江方向救援吴争。
廖仲平再也不想沉默,他暗暗决定,吴争活着,拼死救援,吴争死了,那就攻镇江,拼了!
从应天府通往镇江的官道上,急行的大军,占据了官道不够,沿边的小道都被占据。
百姓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无不避至田里惊恐地张望。
第五百二十二章 老实人的疯狂
以五千多人攻六千多人守的丹徒,吴争的做法确实是疯狂的。
可结果却让人觉得不可理喻,这说明这世间事,确实有疯狂存在的土壤。
所以,吴争决定做更加疯狂的事。
他竟然几乎抽空丹徒所有人,再次行军百多里,扑向镇江城。
不要丹徒了?
空城计对于清军也管用吗?
五千多人能打下城防坚固、且有一万多守军的镇江城?
吴争真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了吗?
不!吴争心里还是有所依托的。
他其实已经将留在应天府的这支骑兵算了进去。
自己遇险已有四天多了,应天府怎么也该得知消息了吧?
就算朝廷可以视自己生死而不顾,宋安必会率军前来增援。
而且朝中有张煌言、张国维二人,他们绝不会视自己陷入危境而不闻不问。
算算时间,再慢也应该到了。
就是这种对他们几人的信任,吴争才有了足够的底气,扑向有一万多守军的镇江城。
领兵打仗,以正合、以奇胜。
没有哪个将领打仗有十足的把握,战争本质就是冒险。
如果真有哪方觉得自己必败,这战争也就打不起来了。
千万别信什么不得不打,这世上就没有不得不打的战争。
损失十万与损失一万,孰重孰轻?
一场决战,双方都可能势均力敌?
既然有实力强的,还有实力相对弱的,这决战为何还能打起来?
其实无非是,实力相对弱的一方,也觉得自己是有可能胜的。
这才有了决战。
现在吴争显然是实力弱的一方,可他在攻。
看似吴争在找死,可实际上,吴争心里无疑是想赢的。
就如牌桌上,对方的牌面明显比自己大,可还执意看对方底牌,是不是一张瘪十。
但吴争行军还是慢了,就算有工匠给火炮装了轮子,那也拖慢了行军速度。
否则,如果赶上宋安率骑兵切割北城外仓皇奔逃清军的那一刻,丹徒完胜的一幕,或许还将在镇江城外重演。
只是世上没有如果,吴争“迟到”了。
正因为吴争的迟到,那边宋安从俘虏口中得知吴争并没有被清军成功截杀,反而在逃至丹阳后,反杀了追击的清军千骑。
意外的惊喜让宋安和吴小妹总算是吁出一口长气。
于是,宋安立即下令,全军转向,去往丹阳与吴争会师。
就这么着,宋安所部改变方向南去,生生与吴争所部擦肩而过,而这相隔的时间仅仅只有不到一个时辰。
这个时间,足以让骑兵远至百里之外了。
当吴争赶到镇江城外,立即下令部署火炮,轰击东城门。
这当然不是吴争的主要目的,他的想法是,只要炮声一响,方圆数十里之内的人就会听到。
只要不是傻子,都会明白有明军攻打镇江城。
宋安是傻子吗,吴争认为肯定不是。
就是因这强大的迷之自信,吴争悍然对镇江城发起了进攻。
而这次的进攻,吴争踢到了铁板上。
镇江城原名京口城,其名源自东晋初年,为晋陵郡治的所在,故也称为“晋陵城”。
晋陵城是南方仅次于首都建康(应天府)的第二座大城,与三国孙权在北固山南麓建造了镇江的第一座城铁瓮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铁瓮城主要作用是军事要塞,城不大,城防坚固。
但晋陵城规模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镇江城在晋陵城的原址加以改建,其防御强度可想而知。
幸亏吴争没有真疯狂,令全军登墙攻城,只是以火炮轰破城门之后,以开花弹压制城头守军,然后步兵冲锋,火枪兵对城头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