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争无法想象,万一江阴方向的江面上出现清军,战局将会怎么的糜烂。
吴争不敢调动舟山水师西进增援王之仁。
另外,吴争认为,按之前与王之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约定,王之仁一旦顶不住,就放弃对应天府方向的阻截,全力防御镇江方向,放一部分清军由应天府守军抵挡。
所以,吴争并未意识到,人心的复杂,终究是难以预估的。
又是两天激战,至第三天战斗停息时,王之仁确实已经撑不住了。
水师二万人,伤亡超过四成,战船损毁过半。
再无法形成对应天府至镇江整条江面的封堵。
第686章 江防被突破
王之仁向朝廷急报,欲按吴争的建议,放弃对应天府方向的江面防御,将水师仅有的实力集中于镇江丹徒方向,希望以京城的城防来应对突破江防的清军。
可此奏,被朱慈烺强烈申饬,勒令王之仁必须守住应天府至镇江之间的江面。
这就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那一夜,王之仁在龙潭方向的江畔,看着如墨水涌动般的江面,伫立了很久。
没有人能知道王之仁在想什么,只是他的亲卫依稀中到了王之仁的诵读声。
“……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予之浩气兮,化为雷霆,予之精神兮,变为日星。
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
之后,王之仁向朝廷上疏,誓言死战。
并向松江派出了信使。
随即王之仁开始调动水师,将主力移向镇江方向。
自己率三千多偏师守在应天府方向江面。
次日凌晨,也是激战的第四天。
济尔哈朗再一次整合二万清军,在应天府和镇江方向发起渡江强攻。
王之仁亲率舰队,冒着如雨点般的矢石和弹丸,阻截来犯清军于龙潭正面方向。
战至午后,几乎全军覆没。
王之仁,右胸中了一箭,或非亲卫救援及时,怕是真要当场阵亡了。
随即,清军突破江防,从龙潭方向,也就是应天府东北方向登陆,进逼京城。
清军突破江防和兴国公重伤昏迷的消息急传京城。
朝廷顿时出现混乱。
百姓大量出南门逃难。
甚至出现任上官员逃离。
朱慈烺立即下旨封闭四门,令廖仲平将部署在西北金川门方向的京卫调动至神策、太平门一线。
他自己亲率禁军,抵至至太平门以南三十里,随时增援。
这个时候,朱慈烺已经后悔令王之仁死守江防了。
他明白,如果王之仁要是殉国了,那自己就等于断去一臂。
朱慈烺派出十名御医去给王之仁诊治。
……。
吴淞口。
吴争青筋绽露的手,已经将王之仁的信捏成了一团。
他眼中有泪影。
吴争无法理解,为什么?
不是说好的吗?
将在外君命所不受!
在吴争看来,就算有二万清军登陆之后围攻京城,也无法对有三万多守军的坚固城池形成真正威胁。
而清军一旦拆分成水上、陆地两部分,水师的压力自然就减轻了。
只要镇江府水域不失,镇江城和丹徒又部署了重兵,清军就无法迅速胜利,拖下去,战局就会出现变化,虽然胜利的天平不一定是向着义兴朝倾斜,但也不会一定是向清廷倾斜。
而吴争更认为,只要拖下去,清廷的潜在不安定因素就会暴发。
可王之仁选择了去死,这明显是送死。
吴争无法理解,为什么?
看着被王之仁亲卫送到自己面前的近百家眷,吴争心中有一股难以言语的悲戚。
难道忠诚,仅仅就是个死吗?
难道你不知道,你要是一死,水师将无人掌控吗?
难道身后名,比天下存亡和最后的胜利更重要吗?
“宋安。”吴争大吼道,“传本公令,金山卫即刻沿江岸西进,夺回龙潭。舟山水师协同杭州卫渡江,全力进攻靖江……。”
“喏。”
王之仁的重伤昏迷,逼着吴争开始冒险。
不得不冒。
镇江府方向水师没有了王之仁的统帅,很难立即融入进舟山水师。
吴争无法在朝廷没有授权的情况下,迅速接管王之仁的水师,就算有王之仁的托付,也没有太大的用处。
整合,需要时间。
吴争没有时间了。
一旦镇江府方向水师崩溃,局势就会一片糜烂。
到时千里江防如同虚设,清军可以从任何一处登陆,然后再迂回西向甚至南下。
所以,吴争只能冒险发起进攻,战术的指导思想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你突破我的防线,我同样突入你的腹心。
你围我的京城,我攻你之必救。
……。
在这个双方打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有一支队伍却面临着抉择。
那就是沈致远和钱翘恭的那支二千多人的“叛军”。
做出“投降”决定时,沈致远等人因被清军包围着,无法得知外面的情况。
现在,他们知道了,知道清军正在猛攻义兴朝。
之前,清廷在得到济尔哈朗的奏报,得知这支“叛军”欲降的消息是,迅速作出反应。
令济尔哈朗答应沈致远等人的任何要求,并将此消息向江南散布。
在这支明军正式归降之后,令沈致远等人北上京城,接受皇帝钦封,以示皇恩浩荡。
“我们不该投降。”蒋全义有些后悔,“就差了那么几天时间,当时再撑两天,或许我们就能帮上朝廷的忙了。那时,不管是朝廷诸公还是镇国公,想来都能替我们说句公道话。”
王一林很郁闷,他没好气地埋怨道:“现在说这些……晚了!如今戒备我们的清军就在百步之外……还是想想怎么应对让我们北上接受清廷封赏之事吧。”
钱翘恭看了沈致远一眼道:“这事确实难解,如果我们四人一齐北上,万一清廷反脸,那就等于自投罗网,而我部这二千多人的性命可能不保。”
三人都看向沈致远,还真奇怪,赵括般的沈致远,此时竟真成了他们的主心骨。
钱翘恭是因事前许诺、应承,那是没办法。
可蒋全义是战场上拼出来的,王一林更是老兵油子,能让他们也心服的,那沈致远就不该是赵括。
沈致远依旧是那副天塌下来关我屁事的表情,他说道:“没听说活人被尿憋死的。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怕啥?接受封赏总好过被砍头,去就是了。”
蒋全义恼道:“要去你们去,蒋某不去!受鞑子的封赏,蒋某觉得腌臜!”
王一林也道:“咱亲叔可是当朝国公,还是算了吧,我也不去。反正济尔哈朗也没指定几个人去,沈大人和钱大人去也就是了。”
沈致远双手一拍道:“这不就齐活了吗?二人北上二人留守,正好!”
第687章 乱世当用重典
钱翘恭皱眉道:“家父可是当朝太傅,我不能辱没了父亲和钱家门楣……要不,沈致远,你一人去吧?”
沈致远哼道:“靠眼下这二千多人,在清军的监视下能做什么?连死都不怕,还怕丢了颜面?与我们将要立下彪悍史册的功劳相比,没什么不可舍弃的。敢情,在你们眼里,就我沈致远不要脸对吧?行,你们做你们的忠臣,我去做无耻小人。可你们记住喽,咱投降是为了啥?”
蒋全义、王一林沉默不语。
钱翘恭犹豫了一下,咬牙道:“你说得对,既然已经走出这步,就无须自欺欺人。这样,我陪你去,蒋大人和王大人留下,万一有什么不对,军队也能有个主心骨。”
沈致远呵呵笑着起身,走到钱翘恭边上,揽着钱翘恭肩膀道:“亲不亲,自家人。说起来咱还能攀上亲呢。行,就这么说定了。”
钱翘恭苦笑道:“我是真后悔,就不该怂恿你一起来。”
沈致远哈哈笑道:“可你也别否认,这事还是可行的……另外,这事凶险之余,你有没有感觉到一点点的兴奋?”
钱翘恭瞪了沈致远一眼,斥道:“难道在你眼中,这关乎数千人性命和上万家人的大事竟是儿戏?”
沈致远正色道:“失败了,那叫儿戏。可如果成功了,就是筹谋。诸位,风云际会,咱能参与其中,在史书上留下浓浓的一笔,何其幸哉?”
蒋全义抿嘴道:“敢问沈大人,如果你和钱大人离开之后,济尔哈朗令我部参战,与明军交战,如何应对?”
沈致远道:“不会。如果我与钱翘恭不肯北上,那或许会。可我们北上了,就不会。二千多人对于这场战争而言,无论哪方,都不会放在眼里。清廷想得到的不是这二千多人的战力,而是战力之外的东西。”
“如果有万一呢?”
沈致远不耐烦地答道:“哪有万一?真要是有万一,那就表示我与钱翘恭已经死在顺天府了。我们都死了,你们想干嘛干嘛,该干嘛干嘛,问有何益?”
蒋全义先是一愣,而后肃容拱手道:“好!或真有不幸之事发生,蒋某绝不让沈大人和钱大人在黄泉路上孤单!”
王一林也拱手道:“王某也愿与三位大人共赴黄泉!”
“呸!”沈致远干唾了一口,“尽是丧气话,我沈家一脉单传,我还没娶妻生子呢!”
这话引来其余三人的恻目鄙夷。
次日一早,沈致远、钱翘恭二人由陆路北上。
蒋全义、王一林留守。
……。
朱慈烺犯了个错误,差点让清军攻入北城钟阜、金川二门。
倒不是说朱慈烺无能,而是朱慈烺缺少军事才能,或许他有正治的天赋,可毕竟从没有接触过军事,为太子时,虽有初步涉略,但终究是纸上谈兵。
在得知清军突破江防,兵临应天府时,朱慈烺急令廖仲平将部署在北城的兵马调往神策、太平门一线,以对抗攻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