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明-第4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得知清军突破江防,兵临应天府时,朱慈烺急令廖仲平将部署在北城的兵马调往神策、太平门一线,以对抗攻城的清军。

    这调动不应该说完全错,但确实是错了。

    这话听起来矛盾,实则不然。

    从龙潭突破的清军,攻应天府最近的城门是玄武湖南北的神策、太平门,这没错。

    如果清军转向迂回至北城钟阜、金川二门,明军自然能发现,随即调兵也确实来得及。

    可朱慈烺没有想到的是,济尔哈朗在得知清军突破了龙潭方向明军江防后,随即派出了一支八千人的偏师,沿江去向西南,由江浦东渡,这支偏师的主将,正是之前江心岛清军的主帅舒穆禄?谭泰。

    如此一来,明军就无法迅速得知清军的异动了。

    一天之后,直到这支偏师前锋登陆,出现在钟阜、金川二门外,情况万分危急。

    幸好廖仲平稳重,在得到皇帝旨意调兵东向时,在钟阜、金川二门多留了一千守军。

    这一千守军的顽强抵抗,让明军有了一个多时辰的增援时间。

    虽然廖仲平率军赶到时,守军已经全部阵亡,清军前锋已经占领二座城门,但也立足未稳,被廖仲平以优势兵力一个猛烈反击击退。

    情况非常凶险,只要援军晚到一个时辰,一旦清军站稳脚跟,那么时刻留意战局变化的济尔哈朗,就会将手头仅余的一万人调往江浦,事实上,这一万人当时已经集结。

    得知北城二门得而复失,济尔哈朗大呼可惜。

    他迅速调整部署,将这一万人继续向龙潭方向增兵。

    并令谭泰继续进攻北城二门,牵制明军,以分散各城门的守军兵力。

    也就是说,应天府面临着清军四个城门的同时进攻。

    敌人对京城的猛烈进攻,引起城中不小的骚乱。

    许多世家富商纷纷各官府陈情,希望朝廷开启南门,放百姓逃难。

    这种民意,得到了朝中不少官员的支持。

    朱慈烺这时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狠厉,他断然拒绝了官员、乡绅的陈情,颁布布了全城共存亡,若有人胆抗旨逃亡,可就地诛杀的诏令。

    为起到震慑效果,朱慈烺下令就地斩杀了正阳门内最嚣张、猖狂的一些显贵和士绅。

    人数达到一百多人,其中还包括两个之前因朱慈烺登基,前来投奔的明室旁支。

    所谓乱世用重典,这道旨意,让全城军民空前地团结起来。

    但也留下了一个隐患,那就是朱慈烺,得罪了一些人。

    这些人,并不是真的是一些人,指得是一个群体,摸不着、看不见,却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这是一个既得利益团体,是社会菁英层,他们所拥有的能量,甚至远超过皇帝和内阁。

    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全天下最大的财富和人脉,更是因为无论谁来当皇帝,他们的利益永存。

    可以说,明朝的灭亡,除了优胜劣汰之外,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失去了这个群体的支持。

    不仅仅是失去了支持,更是被这个群体所憎恶。

    在他们的眼中,皇帝只是他们的利益代言人,国家只是他们的利益共同体。

 第688章 多尔衮在黄河边止步不前

    就象钱肃乐去杭州见吴争时说的,这个群体,他们忠的不是国家、民族,也不是君,而是他们自身和整个阶层的利益。

    就象后世建国伟人评价的,如果不是朱元璋及时调整思路,恐怕得不到天下。

    陈子龙、钱肃乐甚至象张煌言等人,其实都属于这个阶层。

    只是张煌言等人想挣扎出来,并付诸了行动。

    钱肃乐醒悟到人的一生,只需要做成一件事,足矣。

    而陈子龙却依旧效忠于他的阶层。

    这个阶层几乎囊括了天下所有士子菁英和无数的巨贾显贵。

    就算有几个有识之士,发觉不对,也无法从这样一个庞大而富有粘着力的阶层中脱身而出。

    这样的阶层,几乎占据了天下财富和人才。

    它有着不死之躯,朝代的更替,对它而言不过是换了一件新衣。

    这就是他们可以掌握着海一般的实力,而明末朝廷却无法支付抗击鞑子的大军军饷。

    这就是大明亡,而他们依旧可以凭借这个群体而继续高居庙堂。

    这就是满清坐拥三百年江山,到多来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真正原因。

    哪怕后世,这股力量依旧存在,只是被压缩了许多,压缩到几乎不被世人所留意。

    而压缩它的力量,来自于觉醒的民众。

    可眼下,它却是无敌的存在。

    人挡,人死!

    国挡,国亡!

    好在,朱慈烺仅仅是初次得罪。

    好在,它也懂得牺牲,它绝对不会为了几十个或者几百个伪代言人去与一个真代言人对抗。

    它还懂得,分寸。

    ……。

    济尔哈朗也犯了个错误。

    他不该动用手中这最后一万机动兵力。

    要知道,此时的江北清军号称十万,但真正能调动参战的不超过六万人。

    突破王之仁水师江防,已经折操作损了近一万。

    正在进攻神策、太平二门的兵力已经达到二万人。

    还有一万被王之仁部署在镇江府方向的水师牵制着。

    谭泰那支进攻钟阜、金川二门的偏师分走了八千人。

    手中仅存的一万机动兵力一旦调动,那么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非胜即败。

    济尔哈朗难道不知道这是一个错误?

    当然不会!

    戎马生涯数十载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怎么可能不知道这是个错误?

    可他还是毅然调动了这一万人,增援神策、太平二门。

    因为济尔哈朗没有时间了,粮草、军械补给跟不上,火炮无法短时间运过河。

    而应天府城墙上的火炮却正在向清军猛烈地开火。

    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多尔衮率十五万大军南下了。

    咦,这不是好事吗?

    难道济尔哈朗会为了与多尔衮的私怨,置国战成败而不顾?

    当然不是!

    那贯着爱新觉罗的姓氏,济尔哈朗还分得清轻重。

    让他不得不动用机动兵力的真正原因不是多尔衮率十五万大军南下,而是多尔衮所率十五万大军至徐州以北(黄河入海口在明朝改道,明弘治八年,为保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畅通,筑断黄陵冈,以淮河受全河之水。所以,当时的黄河河道在徐州附近入海),还没过黄河就停滞不前了。

    为啥?

    难道是多尔衮想借明军之手,彻底铲除济尔哈朗?

    当然不是!

    连济尔哈朗都分得清轻重,摄政王多尔衮又怎会让数万清军为济尔哈朗陪葬?

    真正的原因还是出在这十五万大军身上。

    这十五万大军是新征的,几乎九成半是汉人。

    虽说此时的汉人还不足以拥有后世百姓觉醒的民族大义,但至少还没有铁了心为清廷拼死搏杀的勇气。

    刚征的兵,加上是为异族打仗,可想而知,这支军队的战力能到何种程度。

    多尔衮也是没有办法。

    京城确实还有近三万八旗兵,可敢动吗?

    在入关时,多尔衮所率十二万八旗军,这四年来,已经折损近半,特别是灭弘光朝之战,八旗兵就减员近二万人,这是多铎做下扬州十日惨剧的真正起因。

    史可法虽说在皇位继承人之事上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且军事能力确实堪忧,但他在抵抗清军之事上,足以掩盖他的任何缺失。

    扬州一战打痛了鞑子,打得让多铎失去了理性,也打出了汉人的铮铮铁骨。

    八旗兵的迅速减员,导致了清廷在使用八旗兵上有了畏缩。

    这没办法,满人人口太少,死一个就得十几年才能成人。

    所以,在之后的战斗中,八旗兵主要用来驻囤,这是后人称驻京八旗、协防八旗的由来。

    譬如,在吴争收复杭州府时,清军之中,隶属杭州将军麾下的八旗兵仅四千人,其余都是明军降兵或者招安的盗贼。

    再譬如,光复应天府时,江宁将军麾下八旗兵不中七千人,其余也是明军降兵。

    所以说,明朝,特别是南明,不是灭亡鞑子手里,而是亡人明人手里,这话,绝对是没错的。

    清军入关仅一年,就招降了四十多万各路明军。

    这些军队主要被投入西北、西南方向,围剿大顺、大西义军残部。

    而弘光朝灭亡之后,清廷招降的明军高达二十多万。

    这些军队被投入南下福建和广州。

    令人齿冷的是,这些投降的明军,十有七八铁了心追随鞑子,杀起自己同胞来,甚至比鞑子还狠,嘉定三屠就是李成栋干的。

    吴争原本有机会杀了李成栋,但出于让隆武朝存在牵制多铎的目的,没有下手。

    明末的明军将领,已经有了军阀的雏形。

    他们大多数心中没有了忠诚二字,只想着地盘和银子。

    而屁股决定立场,上面说的那个阶层,才是左右南明灭亡的最大根源。

    试想,假如这个阶层以财力供养南明大军和江南各地义军,那么恐怕福临和多尔衮会主动和谈,划江而治,这还是清廷最理想的情况了。

    多尔衮所率十五万大军滞留黄河岸边,不肯越雷池一步,实在是多尔衮也没有把握,一旦渡河,这支大军会不会一哄而散。

    这在原本清军一路高歌猛进时还好,这些大都因为被官府所迫或被生计所迫的汉人,或许还真就为鞑子上战场了。

 第六百八十七章 北城失守

    可现在,清军在连丢十二府的背景下,想让军心不涣散,太难了。

    特别是一个亲王死在了绍兴府,这对于士气更是雪上加霜。

    多尔衮也深知这一点,所以滞留黄河边,死活不渡河,其用意只有一个,就是威慑。

    济尔哈朗得知这情况之后,就明白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