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肃乐道:“自然是继续抵抗。”
钱谦益“嘿嘿”冷冷一笑道:“太傅莫要忘记了,城中已经有二万多清军。”
陈子龙突然走上两步,挡在钱肃乐和钱谦益之间,开口对钱肃乐道:“太傅,我认为首辅所言在理,此战从清军突破江防起,即在我朝土地上交战,无论输赢,百姓都深受其害。如今城中上百万百姓在清军的屠刀之下,能早一刻停战,都是好事。若真按太傅所言,只停战不谈判,很可能战事再起,到时打烂的还是我朝都城,受苦的还是我朝百姓……太傅啊,能让百姓少受些苦难,不就是你我平生所愿吗?”
钱肃乐张大了口,好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朱慈烺见没有人反对,于是颌首道:“既然诸爱卿没有异议,那就按首辅奏请,与济尔哈朗和谈吧。朕只有一个要求,绝不割地赔款。”
“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立即就地停战,展开了谈判。
连谭泰都不再反对,当然,他不反对的原因也是得知了北伐军正在猛攻龙潭,这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他自然是最清楚不过的了。
双方既然都有意谈判,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第694章 半娘徐老的圣母皇太后
义兴朝以钱谦益为首的十人使团,与济尔哈朗、谭泰为首的清军将领团,仅一个时辰就达成了初步构想,那就是要将“和平”从京城漫延至江北。
不过,因为济尔哈朗、谭泰还不足以完全代表清廷,也没有替福临、多尔衮做主的权力,所以,义兴朝想要让清军退回江北,回到战前状态的愿望,一时还真达不到。
但是,济尔哈朗“郑重”承诺,无论清廷如何决策,他个人是无比赞成双方取得谅解、实现“和平”的。
毕竟是在锦州、松山,与明军九战九捷的清廷郑亲王,皇太极死前钦授的辅政大臣,虽说被多尔衮搞丢了辅政之衔,可所谓饿死的骆驼比马大,济尔哈朗的承诺还是打消了义兴朝很大一部分顾虑的,特别是钱谦益的顾虑。
但也有有识之士,譬如象钱肃乐、王翊这样的,他们向朱慈烺直谏,认为停战可以,和谈可以,签署条约须三思而后行,至少得等与镇国公吴争联络上,再做定夺。
确实,如今的义兴朝两国公,一个重伤休养,一个半个月没有联络上,如此关乎社稷将来的条约,怎么也该通个气不是?
可问题就出在谏言的后半句上。
朱慈烺不傻,反而非常聪明,甚至比朝堂上很多大臣更敏感。
他在初闻济尔哈朗想要和谈时的狂喜之下,慢慢冷静下来后,也同样感觉到了反常,所谓事有反常必为妖,朱慈烺心里也在嘀咕,狼不吃肉改吃素了?
但钱肃乐、王翊等人的谏言,让朱慈烺感觉到了另一种危机。
京城不到四天被攻破,京卫伤亡近半,民壮更是伤亡惨重,但不可否认,朱慈烺的态度和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如今“将清军逼退”,使敌无功而返,守住了都城,这绝对是可以镌刻于青铜器上的赫赫功勋,能让朱慈烺在臣民心中的地位大升。
这能与臣子分享吗?
换个人,或许还行,可再分享给吴争,那不是助纣为虐吗?
强臣压主,这事遏制还来不及呢,怎能猛火添薪?
朱慈烺确实想要振兴明室,但他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注重于权力平衡的帝王之道,已经刻骨铭心。
加上钱谦益及九成以上的文武都极力赞同和谈。
于是结果就很容易想到了。
随着多尔衮谕令撤退的谕令到达,一切和谈的障碍已经扫除。
济尔哈朗先退了一步,答应将清军撤出应天府,驻囤于北面龙潭周边,龙潭的归属须等谈判之后决定。
这样的“退让”更让义兴朝觉得济尔哈朗是富有“诚意”的。
皇帝当日就下旨,以首辅钱谦益为义兴朝谈判代表,授以临机决断之权,全权负责与清廷停战和谈事宜。
于是,当天晚上,清军开始组织撤退,但进展很慢,按济尔哈朗的话说,清军需要休整,撤退至少需要三天时间。
令人惊诧的是,从济尔哈朗射书给廖仲平,建议停战开始,到双方达成初步谅解,清军开始撤退,仅仅只用了六个半时辰。
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至少可叹前无古人吧!
次日天一亮,十数缇骑从东、南城门齐出,一路向镇江,一路向杭州府。
因为,这个时候,金山卫猛攻龙潭和吴争攻下靖江并挥师泰兴的消息终于入京城了。
而金山卫拼死拼活地攻龙潭两日,在王之仁水师一部的炮火支援下,眼看着就要攻下龙潭,结果,从应天府撤出的清军前锋,火速回援龙潭。
金山卫不得不停止攻击,向后退了十五里。
好在,济尔哈朗还是“守信”的,没有直接挥师追击,否则,金山卫危矣。
可笑的是,义兴朝君臣在得知清军真实的撤退原因后,强忍着泛上喉咙的酸楚,还异口同声地对皇帝歌功颂德,都道皇帝圣明,化解了义兴朝最大的一次危机。
仿佛只有如此,才能彰显他们之前所做决定的正确性。
同时,应济尔哈朗的要求,做为清军撤出应天府的回报,义兴朝须立即勒令吴争对泰兴的进军,原地驻囤,等待和谈完成之后,再作后计。
于是,缇骑四出。
……。
武英殿,在清军入关之处,摄政王多尔衮率先抵京,以武英殿作为日常理事之所。
如今,已经成了圣母皇太后(即孝庄文皇后)和小皇帝福临处理日常政务的便殿。
此时的武英殿,静得就只剩下呼吸声了。
洪承畴、范文程等满汉文武重臣十几人,跪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喘一声。
十一岁的小皇帝,虽说已经登基三年,可终究还是个大半孩子,他的脸色苍白。
刚刚他已经吵着要返回盛京去了。
被圣母皇太后厉声训斥之后,才慢慢安静了下来。
已经半娘徐老的圣母皇太后布木布泰依旧风采不减当年,逝去的年华并未体现在她的脸上。
不过要说她漂亮,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排在五福晋最后压车尾,好看的程度可以脑补想象。
可现在她沉着脸,将手中多尔衮急递而来的奏折重重地在案上一拍,道:“诸公倒是说说,豫亲王薨,诸公都道要为豫亲王报复义兴朝,怎么就演变成现在这般模样了呢?一万多明军已经进攻泰兴,摄政王领军十五万却在黄河北岸踌躇不前,郑亲王和征南大将军好不容易攻入应天府,却因明军威胁到后路,不得不与义兴朝停战言和……诸公,我大清难道无人了吗?”
“臣等有罪。”十几个老大不小的男人,就这么趴伏在了一个三十六岁的女人面前,恭敬得无以复加。
也确实能理解,曾是孝庄文皇后的布木布泰为皇太极和大清朝,立下了卓著的功劳。
不说别的,就说两件事,一是如果没有她牵制多尔衮,福临还真坐不稳皇位。二是若没有她,洪承畴或许还未必会降清。若不是布木布泰亲至关押洪承畴的帐篷,服侍了洪承畴数夜,感动了洪承畴,洪承畴还真说不定象崇祯震悼褒恤、感动华夷那样,杀身报国了呢。
第695章 是和是战诸公就没有一个定议吗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后世所传的“以身侍奉”那有些牵强附会了。
布木布泰当时是五大福晋之一的西侧福晋庄妃,再怎样也不至于对一个俘虏屈身相就,皇太极也不可能丢得起这脸。
而且当时洪承畴都快饿死了,哪有劲做些不可言之事?
况且布木布泰也不是风华绝代,想让一个饱读诗书的洪承畴在那种环境下行苟且之事,这就绝对说不过去了。
所谓数夜服侍,“以壶承其唇”,那是在说洪承畴当时绝食,人已经饿得不行了,布木布泰是一口一口地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了清。当然,范文程的现身说法的作用,也不能抹杀。
所以,洪承畴对于布木布泰确实是死心塌地的。
此时见圣母皇太后嗔怒,洪承畴奏道:“皇太后息怒,非我军作战不力,实乃吴争太过狡诈奸滑。臣与诸公复原过此战,郑亲王和征南大将军挥师攻应天府之策,虽显仓促了些,但并无过错。事实也证明了这点,坚固的义兴朝都城,在我军的攻击下仅仅四天就城破,我军随即占领半个城池……奈何吴争不按常理行事,试问从古至今,有寻个臣子竟然在都城危急之时,竟不救援而擅自进攻他处?当时吴争的金山卫在镇江丹徒,杭州卫就在江阴,从丹徒至应天府仅一天的路程,可他偏偏不救应天府,而是攻靖江……虽说此时都明白了他围魏救赵的策略,可当时,谁敢有把握说他的策略一定能成功?这要是万一失败,他恐怕就算攻下泰兴,也难抵京城丢失的罪过。”
皇太后听了洪承畴所奏,脸色渐渐缓和下来,她对洪承畴的才能和忠诚还是比较放心的,从某一方面来说,她信任洪承畴甚至超过信任多尔衮。
“大学士所言在理……只是如今郑亲王和征南大将军所部数万大军被困在长江南岸进退不得,如何应对?报复还应不应该继续下去,是战是和,须尽快回复摄政王啊。”
是战是和?
这关系重大,就算洪承畴也一时踌躇起来。
这时,议政大臣(清太祖所置,议政五大臣及理事十大臣共理政刑)范文程奏道:“老臣以为,如今我朝财力告馨,就算再打下去,义兴朝一时也难攻灭,与其再陷入江南泥沼,不如议和,等西北、西南、东南三个方向可以抽出兵力时,再征伐义兴朝不迟。”
范文程是彻彻底底的汉人,追溯起来,还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
可他也是彻彻底底的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