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吴争所说,每府五百人,如今仅六府之地,也就三千人,官府提供学院土地,这笔银子其实并不多,但他们都听出来了,吴争要的是他们诸家的经商经验,这可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看家本事。
教,可以。
一起教,也可以。
但培养出来的人,必须他们掌控,这是他们最担心的事。
如今吴争明确了学员的归属,这就扫清了他们最大的顾虑。
席本桢再次开口问道:“王爷之前承诺,工商皆本。我等想问,经商学院培养出的学员,能否入仕?”
所有商人都摒住了呼吸,这确实是个问题,也关乎商人最大的利益,因为一旦可以象明经科举那样入仕,那么之后的科举场中,商人子弟就能占一席之地,这更影响到将来朝堂之上,商人的话语权。
张煌言终于忍不住发声,“王爷,这……使不得。”
是啊,商人是最底层的人种,就算腰缠万贯,也无法摆脱一股铜臭。
自然是不可以与高高在上的士族,同立朝堂的。
吴争抬手示意张煌言继续说。
看向那些商人,吴争道:“本王设立江南学堂,学员入仕从政。本王设立江南军校,学员入伍从军。如今创立江南商学院,学员自然是经商了。本王刚刚是承诺了以后每年,有十名成绩优秀者可以入财政司,但,财政司虽有品级,却并非在正式官员之列。所以,在这一点上,诸位就不要想多了。本王最后告诉诸位两句话,一是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二是想要的太多,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这话让商人们大失所望。
席本桢拱手道:“请王爷再给我等一些时间商议。”
吴争允了。
商人们又去商议了。
第七百四十五章 度量衡
张煌言急道:“王爷,这可不能轻率,商人逐利,欲壑难填……当以北方晋商里通外国为鉴啊。”
张国维也道:“工商皆本,我没有意见,可若是让商人入仕,这行不通。”
吴争笑道:“诸公太紧张了,我没有同意商人入仕啊。但无论农、工、商,都是治下百姓,只要不犯法,那就是良民,商人的地位必须提高,唯如此,才可真正与北方商帮一战。诸公心里都明白,北方商帮的强大,仅晋商八大皇商,掌控的财富就有数万万两之巨。非常之时,非常手段,军队的正面交战和商人的暗战,二者缺一不可。”
张国维、张煌言听吴争说明立场,于是颌首认可。
这时,那边商人争议还是比较大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对于各家经商窍门、经验的公开,二是对于学员日后的分配。
这很显然,已经与吴争的提议无关,也就是说,商人们对与北方发动商战和商学院的设立,已经几乎没有异议。
商人们渴望着社会地位的上升,吴争满足了他们,虽然依旧没有入仕的可能性,但所有人都知道,随着官府认可的商学院成立,这代表着商人将在未来挤进读书人的圈子。
这一点,非常重要,试想当两年一届,无数的商学院弟子充塞于民间,与士族争抢着生源,而财政司,这个对朝堂举足轻重的衙门,势必成为影响朝政不可忽略的存在。
没有人反对,哪怕之前对是否同意商虹口区的人,都不再犹豫。
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这将使得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商人,从此可以与农工并肩。
商人逐利,一倍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三倍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
何况这是改变他们和孙子后代人生的机遇。
席本桢上来施礼道:“我等愿意遵从王爷的令谕,只是北方商帮,特别是晋商,得到清廷的暗中支持,这恐怕不是以我等财力可以抗衡的。”
吴争道:“晋商背后有清廷,江南商会背后,同样站着本王。本王会提供你们武力上的保障,但有一点要说清楚,鉴于如今双方停战,本王无法在明面上给你们支持。”
这是一种变相的保证,商人们听了,长吁了口气。
“敢问王爷,意欲何时发动商战?”
“随时都可以,记住,打压对方,抢占市场,损人甚至可以不利己……。”
“我等明白了。”
在他们告辞之时,吴争道:“席、程二位留下,本王还有事要嘱咐二位。”
将二人引到书房。
吴争说道:“以下所说的,是本王最大的机密,连大将军府诸公都不知详情,二位绝不可向外透露一星半点。”
席本桢、程本原肃容道:“我等定会守口如瓶。”
吴争斟酌了一下道:“想必二位已经听说了在外海,有海盗抢劫去往北方的商船?”
“是。”
“本王要告诉你们的是,这伙海盗是本王所派,目的在于打击清廷和北方商帮贸易。”
吴争这一句话,让二人的冷汗渗出,浸湿了后背。
席本桢沙哑着喉咙问道:“不知王爷将此事告知我二人,是何用意?”
吴争严肃地道:“江南商会海上贸易日益增长,如果仅抢劫去往北方的商船,势必等于告诉天下人,这伙海盗是我朝所派,或者是我朝所指使。本王告诉你们的目的是,你们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安排一支商队被劫,而被劫的船上,所有人都必须是可信之人,同时要装有粮食和日常所需物资,当然,这一切的耗费,他们会给你们足够的金银做为补偿。另外还有一点,告诉你们,也是为了安定你们的心,商战一起,明里有水师保护你们的安全,晚里有海盗劫掠冯方商船,为你们扫清对方货物来源。”
席本桢、程本源张口对视一眼,心中的震撼可想而知。
吴争拿起之前折下的竹竿,递给程本原道:“还得劳烦程员外,按之前的方法,将这根竹竿细分成千份,力求一丝不差。”
程本原惊讶地问道:“不知王爷何用?”
“本王要统一度量,以此竿为基准,为米,十等份为分米,再十等份为厘米,再十等份为毫米。”吴争随口答道。
这话却让程本原二人惊骇莫名,“王爷是要废除丈、尺、寸的度量吗?”
这确实有些疯狂,在程本原二人看来,更是疯狂还没有必要。
字同文、车同轨是壮举没错,可吴争麾下仅六府之地,整个义兴朝也才十三府之地,合起来不过就是明朝一个承宣布政司的疆域。
仅以一省之地,废除已经使用成熟的度量标准,而义兴朝之外,有着数十倍的土地都无法去改变,这会引起六府之地的巨大震荡,不仅仅是商人,这还牵扯百姓,甚至所有人。
试想,国内外商人在进出货物突然改变度量衡方式,这会引起多大的混乱啊?
程本原二人惊骇是有理由的。
看着他们四目圆睁的表情,吴争呵呵笑道,“二位多虑了,本王只是想在军工坊改变度量标准,为得是日后与北方清廷的度量标准区分开来……呃,这与你们无关,不必多问。”
这话是没错,一种度量衡的提出,不是因为它有多么精准,重要的是实力的支撑。
就算现在吴争把那竹竿再加长一倍,称之为一米,只要推行,就是无容置疑的一米。
吴争知道,世界以米制的度量公约要在二百多年后在法国签订,那么,有这二百多年的时间,足以让东方先确立起这个标准来,这就是一种日后难以逾越的差距。
当然,这个标准的推行很困难,特别是现在所辖土地、人口不足的情况下。
吴争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在军工坊推行起来,然后再想办法慢慢扩散开去。
当然,吴争的目的不仅在此,另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让军工坊实现流水线作业。
将火枪、火炮配件化,然后进行组装,这种速度的提升,将会演变成一场产业革命。
而要实现这种改变,最重要的是度量衡的规范。
只能严格的控制度量衡的标准,才能实现配件能装配在任何一杆火枪、任何一门火炮上。
当然程本原二人是无法理解的,他们听吴争这么回答,心里总算是松了口气。
“程某愿意为王爷效劳。”
第七百四十六章 这怎么能叫助敌呢该叫敌助我才对
当天夜里,吴争如今熊汝霖、张国维、张煌言、莫执念四人闭门商议。
“我先说说京城所发生的事。一是钱谦益就罢去首辅一职,陛下允准了我的举荐,征辟前隆武朝首辅黄道周接任,二是陛下要组建火枪军,向我开口购买一万五千杆火枪,三是陛下令我率军西征,收复湖广,四是我欲设靖江卫镇守靖江……。”
“诸公,如今与清廷暂时打不起来了,这也符合我们的实情,北伐军需要修整、补充、训练,需要研发、改良武器。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商业需要发展……诸公有什么异议,或者想说的,不妨直言。”
吴争召集的会议,向来都是简洁明了、直截了当,没有什么拐弯抹角的。
张国维道:“幼玄先生几天前已经到了绍兴府,派人传信来,要见王爷……不过我以为王爷所考虑的,似乎有些欠妥啊,幼玄先生确实是难得的治国人才,大将军府此时正需要象他这样的人,王爷为何还要举荐至朝廷呢?”
吴争呵呵笑道:“我之前还真有这心思,不过人家眼高于顶,连崇祯帝都不放在眼里,哪会理会咱一个小小异姓郡王。”
张国维也笑道:“那倒是,幼玄先生之前出使绍兴府求援时,确实对王爷有所不敬……不过当时王爷还只是候伯爵吧?”
吴争皱着眉,甩甩手道:“过去的事,就不管了。有道是昨日他对咱爱搭不理,明日咱让他高攀不起。”
吴争的孩子脾气让四人忍俊不禁。
张国维道:“可今时不同往日,王爷已经贵为郡王,幼玄先生应该会另眼相看。”
吴争正色道:“我也倒不是真记恨他不搭理我……其实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