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是,我也是刚刚接到教廷的来信才知道此事,教廷在西欧发现有葡萄牙商人在向各国大量地购买火器,然后装船运往东亚。”
吴争脸色稍缓,“既然你说教廷没有贩运火器给清廷,本王暂且采信你的辩白。本王想请你帮忙的事,并非要赊买货物,而是与清廷向葡萄牙人购买火器之事有关。”
卫匡国一愣,小心翼翼地问道:“那……请阁下明说。”
吴争想了想道:“据本王得到的情报,清廷通过汤若望向壕境的红番购买火器……本王有心阻止,可眼下本王的军队还不足以影响南边。所以,想请马尔蒂尼先生替本王联络汤若望,与本王一晤。”
卫匡国有心不答应,他迟疑了一会道:“尊敬的郡王阁下,这事与我们的交易无关,我没有遵行的义务。”
吴争打了个哈哈道:“你说得对,本王也不勉强你,但本王也可以从此不再与你做任何交易,你知道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他们一样有着不错的火器,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价格比你的还低一成以上。”
卫匡国依旧摇头道:“教廷并没有向东亚贩卖火器的意图,况且火器的交易是阁下请求下进行的。”
吴争笑了,“新教的崛起,引发了新旧教徒之间的激烈斗争,教廷恐怕也很头痛吧?葡萄牙人控制了满剌加,与想要分一杯羹的英国人数次在印度洋海战,双方拼得两败俱伤,教廷一样头痛吧……。”
“教廷需要本王的帮助,如果没有本王允许,天主教将彻底在江南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新教徒。至于驱赶葡萄牙人,完成对东亚权益的替代,教廷更少不了本王的帮助。”
“可这样一来,马尔蒂尼先生,如果本王败了,之前你所做的一切,包括还有二百万两的货款,都将烟消云散。而这关键之处在于,向北的火器交易,必须掌控在本王手里,也就是说,只有本王允许,火器才可以卖给清廷。”
卫匡国有些震惊,他震惊于吴争对西方的了解。
看着卫匡国的神色,吴争微笑道:“你放心,利益向来是用来分摊的,一切独占的行为都无法长久。只要控制住清廷得到火器的通道,之后的交易中,你和你的教廷将在本王与清廷的火器交易中得到一成的利……不少了,你甚至不需要做任何事。”
“同时,本王承诺,在将来驱逐东亚葡萄牙势力时,可以提供水师,甚至陆军的支持。”
卫匡国心动了,他道:“不知阁下想要在什么时候与汤若望会晤?”
吴争满意地点点头道:“随时!”
……。
吴争随即去了松江府,如今的松江府分成了北、西、南三块,华亭为中心的这块原本是府治,现在有了军工坊,原大明的金山卫,有了军校,而北面的吴淞有了港口,此时正在成型的新城,就在吴淞口以南。
吴争直接去了位于华亭的军工坊。
新增的乙、丙两坊已经成型,与甲坊连成一片,方圆六十里的范围,颇为壮观。
军工坊此时已经召集起江南能工巧匠八百人之众,普通雇工超过五千人。
看着这一片欣欣向荣、活力四射的景象,吴争有些感慨,这要是没有战争,这些人应该为民生技术而拼搏才对,可惜,如今却为着杀人武器而废寝忘食。
好在此时的吴争,已经掌控了六府之地,千万人口,可以凭着自己的心思去攻克一个个难题。
改造这个时代的时机已经来临了。
陈守节和戚道昆不负吴争所望。
眼前的这门经过再次改良有“虎蹲炮”,就看外表,已经让吴争欣喜。
油光闪亮的炮管,乌溜溜的炮膛,前、中、后三道采用自紧工艺的箍圈,还有那纤细却不失坚固的抓地“又”字铁脚。
最让吴争满意的是,这炮管中的三条人力刻出的膛线。
圆弹一样可以用膛线来达到提高精准的目的。
戚道昆介绍道:“经过改进,此炮全长二尺九寸,未曾缩短,但炮口细了三分,炮管管壁薄了一分,净重三十三斤,较之前轻了六斤。炮架重七斤,轻了一斤。全重四十斤,分拆之后,完全可以单人肩扛。”
吴争问道:“威力可有下降?”
戚道昆笑道:“王爷难道看不出这门虎蹲炮所用材质与之前的不同吗?”
吴争点点头道:“确实有些不一样,这管上似乎有花纹隐现。”
“王爷好眼力。”戚道昆道,“这是以蒸汽机锤打出的铁料熔化之后,铸造而成的。其质地远比之前的铁料坚韧,且少有气孔。虽说重量轻了不少,可最大射程反而增加至九百米,且精准有了巨大提高。”
“制造耗费时间多吗?”这是吴争最关心的问题。
戚道昆回答道:“若不赶时间,一个月产二十门不成问题。若王爷急需,只要人手足,一月三四十门,也并非不可能。”
吴争在看了试射之后,欣然下令,将此炮命名为“迫击炮”,并下令定型量产。
徐守节对手榴弹也进行了两次改良,这次的改良,主要是针对二成的哑火率,通过对两片燧石进行刻痕,来增加摩擦力,并对拉绳进行了改良,套用一根中空细竹管,来固定燧石的位置,不至于使其移位,来增加可靠性。
吴争亲自试了引火拉绳,一百下中,引燃了九十三下,这确实让吴争很满意,不到一成的哑火,对一场战斗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于是,吴争为其命名为“四九式”,进行量产。
并对陈守节和戚道昆提出要求,在开春前,必须保质保量,制造八十门迫击炮和三千颗手雷。
陈守节和戚道昆应下了。
第八百四十三章 烈士遗孤
之后,吴争去看了第三型蒸汽机,这型蒸汽车已经按吴争的设计,开始装配简单的曲轮来改变力传递的方向,这让机器从简单的上下运动演变成循环运动。
于是,吴争掏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图纸,向二人介绍起汽缸气体推动活塞,活塞通过带动曲轴使车轮前进的原理。
吴争的下一站是吴淞港口。
户部左侍郎沈廷扬,从四年前被吴争从绍兴府安置到吴淞港口,担任市舶司提举,一直在这位置没动过。
沈廷扬无疑是个实干家,否则,以他在鲁监国时就是三品兵部右侍郎兼户部左侍郎的身份,也不会屈尊到市舶司来做个五品提举。
不过话得说回来,在鲁监国底下任兵部右侍郎兼户部左侍郎,沈廷扬手下可就十几号人,想当时兵部尚书张国维底下能号令的也不足百人,就甭说侍郎沈廷扬了。
可如今,沈廷扬虽说只是五品提举,可手下工匠一千二百之众,雇工上万人,绝非当年可同日而语的。
当然,这还取决于沈廷扬的性格,他喜欢做事,不喜欢为官。
这四年里,吴淞港造船坊,制造大小船只三十九艘,最大的海船为一千二百石之巨,只是对于吴争所需要的战舰,特别是炮舰,还是力有不逮。
确实,大明的造船业在短短一甲子中,落后西欧太多了。
沈廷扬竭尽所能,造出最大的炮艇,仅是八门门重炮和十二门速射炮,再无法取得进展。需要说明的是,这数量不是单舷火炮数,而是双舷。
这相对于英国的海上君王号一百多门火炮而言,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船上重炮轰击时,特别是齐射时,所产生的后座力,足以令船体散架,这不是此时匠人掌握的工艺能解决得了的。
所以,吴争此行的目的,并非是给沈廷扬压力,而是为安抚沈廷扬来的。
因为沈廷扬的请罪折,已经上了第三回,他确实已经没办法造出更犀利的战舰来了。
在沈廷扬的陪同下,吴争巡视了整个港口和造船坊。
可独独在一处方圆不到二里地的院落前停了下来。
黑瓦灰墙,普普通通,可里面付出的琅琅读书声,让吴争不禁停下了脚步。
沈廷扬有些紧张,他解释道:“港口聚集工匠、雇工人数已达一万多人,妻儿老小,随之而来,为了他们安心当差、做事,下官就想着开办个学堂,一来解匠民后顾之忧,二来,下官也想这些孩子长大了,总是匠籍,早些学些造船、修船的本领,总是好的。”
吴争道:“有多少孩子?”
“共计一千五百余人。”
“先生从哪招的?学些什么?”
“除了认些字,就是学造船、修船。没有先生,就是港口中的工匠、雇工,抽时间轮流为孩子们教学。”
“经费从哪来?”
“这……这……。”沈廷扬鼓起勇气道,“卑职斗胆,从造船经费中挪用了五千六百两……卑职有罪。”
吴争慢慢转过身来,“你确实有罪!将本王造船经费挪作它用,罪可不小!”
沈廷扬急辩道:“王爷放心,卑职仅只是挪用,断不敢在造船时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吴争没有说话,顾自己往里走,随扈紧随身后,只留下沈廷扬在那发呆。
好一会,沈廷扬微微跺脚,追了上去。
这些院子,呈“u”形,前后、里外套了三圈,设施简陋但也齐全。
从窗口望进去,孩子们的衣着倒也整齐,吴争心里还是满意的,大将军府对治下的雇工、百姓的最低月酬已经做了最低限定,一个壮劳力,月酬不得低于一两。
按杭州府的米价,可以养活一家人,不被饿死,这已经吴争能做到的极限了。
因为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自己所缺的钱海了去了。
如果不是靠些意外之财,大将军府今年就得破产。
可外表得光鲜啊,不光鲜,各地、海外商人就不会来,商人这玩意,向来讲究的是锦上添花,绝不会雪中送炭。
推开一间课堂紧闭的门,吴争毫无自觉到自己是否影响了孩子上课。
吴争扫了一眼,看中了一个比较内敛的男童。
“小郎倌,能告诉我,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