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迤牟皇鞘廊耍撬约海〔怀桑业贸龊U宜ァ煤退缏凼欠瘛д耍
还真别说,陈子龙说走就走,他拔腿朝外奔。
却被钱肃乐一把拽住,“吴王不想见你。”
“胡说!”陈子龙怒目回瞪。
“这是吴王原话。”
“呃?”陈子龙傻眼了,可随即吼道,“不想见也得见,除非他杀了我……要不,还我两年光阴,我投永历去!”
钱肃乐悠悠道:“吴王原话是,本王不想见他,除非他能自个把自个的心思揣摩明白了,然后把天下人心揣摩明白了,再来见本王。”
陈子龙一愣,瞠目看着钱肃乐,问道:“什么意思?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钱肃乐摇摇头道:“我只传话,不做解释……因为我也想不明白,正因为想不明白,所以不能为你解惑。”
陈子龙蹩眉想了老半天,使劲地拍打着自己的头道:“这说不通啊,什么叫把自个的心思揣摩明白了,又什么叫天下人心揣摩明白了……他这只是故意在避我!有道是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他理亏……!”
钱肃乐道:“这话吴王与你说得一样,理不辩不明。所以,他让你去辩,和自己辩,和天下人辩。”
陈子龙再次瞠目起来,他愤怒道:“我只有一张嘴,和自己辩还说得通,如何与天下人辩?”
钱肃乐悠悠道:“吴王在大将军府麾下,新设了一个衙门,称为汉明半月谈,大体上与原邸报相同,但面向的是天下人,以邸报的方式,将大将军府的时政和天下事传递给天下人。吴王说,堵不如疏,愚民不如引导,你陈子龙如果愿意,可为汉明半月谈之总编撰,从二品衔,与三台并立,独立于三台之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汉明半月谈,职责在于以民间舆论监督三台,锄强扶弱,要起到讲真话、办实事的目的,让民众人人了解、通晓法理,唯有将法普及、理辨清、礼传颂,天下方可真正太平。”
陈子龙愣了,愣了很久。
突然怪叫一声,冲着钱肃乐吼道:“好你个钱希声,你就不能一口气把话说完吗?”
然而他的脸上是兴奋的,因为他等了两年,终于有事做了。
钱肃乐反而没有搭理他,而转头对吴伯昌道:“吴翁啊,你我还有张苍水三人,皆为汉明半月谈之副总编撰,这就是吴王令我与二位商量的原因。”
吴伯昌一直在担心,担心儿子真得会弃世厌俗、自我放逐,可现在他明白了,儿子是对的,既然立心为天下,那么就让天下人,来决定天下事。
吴伯昌颌首道:“此必将为盛事,老夫求之不得!”
……。
报纸其实很早就出现了。
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实行的是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
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办事处叫做“邸”,各郡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主官之间做联络工作。
他们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正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这称之为邸报,一直延续到明朝。
到了清朝,邸报更名为京报。
吴争其实早就想将报纸推向大众,这是开启民智最快速的方法。
可一直以来,大将军府所辖之地,连年的战争,加上嘉兴以北各府一直被战火笼罩,报纸没有合适的运作环境。
而且,当时民间识字之人确实不多,一个县,收拢识字这人,也就百中取一,这还是因为江南比较富裕。
但眼下不一样了,单就绍兴、杭州、嘉兴、松江四府之地,三大院校的生员加起来就有万人
之众。
这还是一届,三年多了,年年都有招收,年年都有毕业。
所以,将报纸推向民众的时机到了。
一户人家中,只要有一人识字,就可以将报纸的内容说给家人听,并解释清楚。
吴争推行报纸的用意,其实只有一个。
让百姓明白,什么才是国家、民族、正朔。
只有明白,才可以真正去选择,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
而对于陈子龙的任命,其实是吴争考虑甚久的结果,陈子龙有才是公认的,当然这才,更多指得是文才,文才也有分类,陈子龙的文才,更擅长的是诗词歌赋。
明朝的进士,在当时的社会中,几乎是全能的。
科考考的不仅仅是文章,在明末时,同样增设了武科(不是武举),这也是史书上经常看到,明明是进士文人出身,同样在带兵打仗,而且还打得不错。
譬如钱肃乐、张煌言等人,都是正经的进士、举人出身,可一样能带兵打仗。
陈子龙也一样是进士出身,但他的偏好,更适合谋划、编撰。
但吴争用他,也并非仅仅是陈子龙笔杆子过硬,而是陈子龙的性格,为求目的,不择手段。
五年时间,治下十一府中,旧势力、旧观念只是蛰伏,而非被清除。
既然时势不允许吴争用更为激烈的手段,那么,文攻不武斗,成了吴争眼下唯一的选择。
所以,吴争用陈子龙,以他犀利的性格,去抨击官场、商场、民间的弊端。
当然,吴争也做好了思想准备,因为陈子龙是把双刃剑,伤人也可能伤己,但吴争自问行端立正,所谓事无不可对人言嘛。
报纸配合明社,及三大学院,对社会思想的影响力,这涉及的人数,那可不是个小数目。
以财政司资助,以成本价的五成,亏本向民间销售,并以里、村为单位,建立免费的报栏,供人阅读,以了解时势。
就这样,一场前无古人的,让民众真正参与进来的思想变革,正悄悄地在十一府土地上发生了。
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朝廷乱象再起
PS:感谢书友“梁孟昌”、“I have been always lookg for you!”、“田园木戈”投的月票。
应天府,奉天殿。
荆王朱慈煃会同几个宗室亲王在朝堂上耀武扬威。
朱慈煃倨傲地朝龙椅上的朱媺娖道:“陛下,从没有听说亲王要为臣子偿命的,况且并没有真正杀死钱肃乐,祖宗家法也仅仅限制了亲王谋反……本王并无谋反之意,是以,陛下可废黜、贬谪臣的亲王位,但不可加害,更不能将本王交于吴王,任由其发落。”
由于人证、物证俱在,确凿无疑,故朱慈煃并不否认他派人,半路截杀钱肃乐的行径。
但朱慈煃拒绝前往杭州府,交由吴争发落。
也就是说,罪可认,罚得按祖宗家法来,明朝的祖宗家法,还真没有亲王为臣民抵命的先例,哪怕是当朝大臣,杀了也就杀了,了不起除爵,废为庶民,这已是最严厉的惩罚了。
但只要不是谋犯,三五八年之后,这会重新册封。
譬如皇帝大婚啦、王子诞生啦,但凡遇上举国同庆之事,便是重获王位之时。
与皇帝私交好的,直接就是亲王,关系差些的,从郡王过渡一下。
可谁都明白,朱慈煃这要是去了杭州府,那就得按律法来,因为吴争姓吴,不姓朱啊,他可不会念着血缘,对朱慈煃网开一面。
朱媺娖确实为难。
她有中兴明室之心,这几年也有历练,可终究是女儿身,女子为帝,已是倍受诟病,真要是与宗室闹翻,没有强硬的实力为屏障,那这位置还真坐不稳。
虽说义兴朝在新组建了京城二卫之后,军力已经达到了二十万左右,可这些军队,并非真正听命于朱媺娖。
朱媺娖手中仅有三千由“夜枭”改编的锦衣卫。
不与宗室闹翻还好,一旦闹翻,满朝文武,没几个真心拥戴朱媺娖的。
事实上,更多的人,想要拥立的是吴争,因为吴争有实力,可以给他们分享利益,如果不是吴争太过异类,想要颠覆社会阶层,行“劫富济贫”之事,早在三年前,陈子龙在朝堂上就倡议拥立吴争,当然,那时吴争还有一个身份,传言是建文后裔,在法理上并无悖逆,因为在万历朝,建文年号已被朝廷重新承认,至弘光朝时,定朱允炆的庙号为惠宗。
所以,朱媺娖眼下的困局,甚至连朱慈烺时都不如,因为朱慈烺得位正,是取得了朝臣一致拥戴之后上位的,这其中也包括吴争。
朱慈烺的下台,也不是因为他被逼退隐,事实上,当时是朱慈烺因钱庄弊案,引发应天府及周边大规模民乱,已经难以控制局势,这才甩锅让朱媺娖暂时监国。
皇帝尚在,监国的权力其实并不大。
朱慈烺只是想暂时避避风头,可后来突然禁军截杀吴争,朱慈烺想将错就错,一举铲除后患,这才引发了吴争麾下势力的激烈反应。
而此时,郑三突然出手,掳走朱慈烺。
由此引发了宫变,朱媺娖因郑三被虐杀,也为求自保,在奉天殿外,没有拒绝宫中夜枭的拥立,当着内阁诸臣及众大臣的面,坐上这皇位。
内阁诸臣及众大臣,是怕朱慈烺重新掌权后报复,算后帐。
所以,朱媺娖的上位,并非文武真心一致拥戴,而是不得已。
况且朱慈烺的死因,一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是吴争逼死的,这说法说得人多些。另一种说法,那就是朱媺娖害死的,因为朱慈烺之死,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吴争,而是朱媺娖。
朱媺娖一旦失去宗室的支持,得位不正、牝鸡司晨这两点,足以让她成为又一个被废黜的天子。
明室从不缺男丁,明末近百万宗室,男丁还不是大把的?
就象眼下,被大西、大啧民军,还有清军,屠了几个来回,姓朱的男丁依旧多了去了。
荆王朱慈煃,不也是吗?
马士英受吴争之命,将弹劾奏折及一应证据、刺客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