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争看着姜伯礼许久,摇摇头道:“不行,这不是信不信得过的事,本官还须考虑的是如果派人留下,那三百多归降的匪众也得留下,或许日后还有平岗山上另外的土匪送进来。这儿需要一个能练兵的人主事。”
陈胜想了想道:“要不……属下率一营留在这儿。”
吴争斟酌了一下,道:“也好,有你在这,我很放心。那就这样,陈胜负责练兵,姜伯礼领佥书职,总揽寨中内务。”(佥书,百户麾下内务官,从七品职。与赵史的佥事职不同)。
姜伯礼一听,脸色顿时变了,从一个朝廷要犯、一个山贼,就凭着吴争一句话,变成了从七品官员,这如此不让他激动?
他双腿曲膝,跪于吴争面前,哽咽道:“学生蒙大人看重,日后必定尽心辅佐大人。”
吴争伸手搀扶道:“姜伯礼,本官看人看得不是过往,而是将来。听得也不是你表态,而是你日后的行止。好好做事,本官不会亏待于你。”
“谢大人指点,学生谨记。”
“姜伯礼,你还有一个任务是在寨中建造两个粮仓,注意防火、防潮、防老鼠。二憨,将之前囤积的万石粮食,转移到寨中。”
“遵命。”
……。
如果说吴争之前对鞑子三战三捷,得到了绍兴府八县底层百姓的敬重。
那么这次剿匪的成功,使得吴争与绍兴府八县的乡绅、富商有了直接的联系。
他们在听闻吴争捷报之后,欣喜万分,回去迅速募集了六千两银子送到梁湖卫所,用来犒赏此战有功将士。
这种全民的热烈气氛,加上吴争在各县的布告张贴,极大地震撼了平岗山上的各路土匪。
五日之内,七股土匪向卫所派人请降。
其余几股土匪都不敢再逗留了,纷纷向西逃窜。
不足五天的功夫,平岗山一带,海晏河清,不管是过路人还是商人,都不再为人身、财物安全而担忧。
吴争的名头,一时无量。
而吴争,此时在偷着乐。
除了刘老三那伙归降的匪众,请降的七股土匪,为他带来了二百多人的兵员,还有上万两的银子和杂物。
当然,吴争也清楚这不是七股土匪的所有财产。
但吴争装作不知,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吴争是懂的。
山坳中的兵员人数达到了六百人。
在陈胜的统率下,他们在被刻意地“折磨”着。
他们每天只有两件事,漫山遍野地疯跑和寨中相互格斗对抗。
前五十名,按序被临时任命为试百户、总旗、小旗等职,并赏赐银子。
十天一轮换,连续三次排名前五十者,授实职。
于是,这些刚刚成为官兵的土匪们,嗷嗷叫着显露着他们身上的狼性。
吴争此举,一是为了消磨他们身上的土匪习气,但保留他们的剽悍脾性。二是想利用这些匪众熟悉平岗山中地形的优势,和矫健的脚力,训练出一支适合山中作战的特殊部队。
为日后的游击战做准备。
此时的梁湖卫所,要人有人,要钱有钱。
加上朝野上下一致地认可,可能说风光得很。
但这种美好的时光,真得不长。
五天后,廖仲平来卫所传监国令。
令吴争即刻赴绍兴府商议要务。
能让廖仲平亲自来传信,必定是有天大的事。
于是,吴争随廖仲平去了绍兴府。
……。
让吴争意外的是,越国公方国安、兴国公王之仁已经在座。
“臣梁湖卫所千户吴争参见监国殿下,见过二位国公。”
朱以海抬抬手,面露兴奋地说道:“吴争,你来得正好,我朝要举兵反攻了。”
吴争闻听心中一惊,不过现在的吴争城府已经有点了,并不出口询问,而是拱手道:“这是朝野臣民日盼夜盼的好事。”
朱以海呵呵笑着,指向方国安道:“多亏越国公得讯早,否则就失去了这次反击的好机会。吴争,且坐下听越国公把详情于你讲讲。”
吴争默默地与廖仲平坐在下首位置,坐下时,用眼角余光扫了一眼张国维和钱肃乐。
那二人面无表情的站着,完全没有象朱以海那样的喜悦神色,他们眼神也不与吴争相碰,吴争只能按捺住心中的惊讶,听方国安解说情况。
“本公也是昨日才得知清军撤出杭州府的情报。”方国安一边说,一边扫视着在场众臣,“清廷多罗贝勒、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已经奉命调往湖广,杭州府仅有三千鞑子精锐及三万降兵。以如今钱塘江两岸的兵力对比,我朝可以发起一战。”
王之仁道:“王某赞同越国公的想法,清廷江宁府援军就算闻讯赶到杭州府,估计至少也需要五天,王某麾下定海水军,可渡杭州湾,对来援清军进行阻击,至少也能拖延三天以上。如此我朝有八天时间,可以对杭州府发起进攻。”
吴争终究按捺不住好奇问道:“勒克德浑率军撤退几天了?会不会中途突然撤回?”
方国安答道:“已经离开杭州府五天了,就算要撤回,恐怕也得至少五天。但据本公估计,撤回的可能性很小,隆武湖广总督何腾蛟,招纳了原大顺军余部李过、高一功、郝摇旗、刘体纯等残部,正对荆州、武昌发起进攻,与荆州、武昌两座重镇相比,杭州府就变得次要了。”
吴争点点头,他认同方国安的判断。
荆州、武昌如果落入隆武朝手中,那么与绍兴府就可能连成一片,这样清廷就会彻底丧失对江浙的控制权。
而杭州府如果丢失,还有长江天险,无非是几座城池的拉锯争夺罢了,起不到对战局关键性的影响。
吴争再次问道:“敢问越国公,此时江宁府清军有多少兵力?其中骑兵有多少?清廷又派谁来接替勒克德浑的职位呢?”
方国安答道:“听说是豫亲王多铎。”
第一百二十一章 目标杭州府
吴争听了方国安的回答,心中一动,固山贝子博洛之前便是多铎的麾下,他可是与方国安有私信往来的。
虽然无法确认方国安是否真的叛国投敌,但暗中通信这一点,确定无误。
吴争并不反对这次出兵反击,不管从哪方面来说,这次反击都是有可为之处的。
就算最后没有成功,也是一次展示明军实力和决心的机会。
但如果这是方国安与清军的合谋,那问题就严重了,明军可能因此而全军尽没。
这个险,该不该冒呢?
吴争突然明白了张国维等人为何面无表情,恐怕也象自己一样,心中对此有顾虑所致。
方国安见吴争不再问,便转向朱以海道:“有兴国公率水军渡杭州湾,在嘉兴府阻击从江宁府来援的清军,臣率麾下大军由富阳渡江而击,殿下可令吴争率部由萧山渡江,进逼盐官,牵制杭州府清军兵力,与臣部形成东西合击之势,如此胜算至少可有地六七成。”
吴争心里有些疑惑。
如果方国安真与清军合谋,欲将绍兴府势力一网打尽,那么这样三路出兵的意义何在?
这样的出兵方略,中规中矩,根本不可能对明军形成合围之势。
也就是说,方国安现在的部署建议,显然是真的在为这场战事尽心。
吴争不由得踌躇起来。
那边朱以海一听,击掌叫好,他笑容洋溢地对吴争道:“吴争,你可还有异议?”
吴争知道,这时如果打退堂鼓,自己将面临消极怠战、不思进取等等地非议。
而且吴争心里,也确实想打这一场,如果方国安真是忠臣,那失去这次机会,太可惜了。
失去这次机会,一旦多铎率军到达杭州府,那么绍兴府就只能被动地迎接来年清军进攻了。
鉴于此,吴争一咬牙道:“臣没有异议。”
这一声引来张国维等人的侧目,吴争发现他们的目光中流露着深深地担忧。
朱以海则大声叫好,“那就这么决定了,吴争你速回梁湖备战,诸位爱卿各司其职,后日凌晨,三路大军开拔,进攻杭州。”
“臣等遵命。”
……。
吴争是真没有想到,一向优柔寡断的朱以海这次会如此果断地开战。
退出王府门口,吴争没有走。
等方国安出来时,吴争迎上去,施礼道:“越国公,可否借一步说话?”
方国安心情显得很好,虽然惊讶于吴争主动找上自己,但依旧笑着应道:“好。”
二人走到一边,方国安问道:“吴千户有何事?”
吴争道:“杭州府有兵力三万多人,与越国公兵力持平,但清军终究是防守,占据地形之利,加上需要应对多铎的援军,越国公只能选择率军强攻,越国公难道就不担心麾下军队伤亡巨大吗?”
吴争的话,令方国安脸色阴沉下来。
方国安不是傻子,反而他非常地敏感。
吴争的话听起来很舒服,好象是在关心他和他麾下明军,但方国安听出了些别的。
首先,吴争点出了此战方国安的不利之处,那就是方国安所部是此战最大的承压方。
王之仁的部队大都是水军,登陆作战不利,他麾下步兵仅八千人,起得也只是阻滞敌人援军的作用,并不需要硬拼。
而吴争只是率军渡江佯攻,起得是牵制作用,更不需要硬拼。
可方国安所部,承担着攻城任务,这是需要强攻的。
也就是说,此战的压力,是六三一,甚至是七二一。
而提出此战,并极力推动此战的,也是方国安。
这就有了问题。
吴争做为一个举告过方国安通敌的人,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听在方国安耳朵里,自然觉得刺耳了。
“吴争,你是在质疑本公对朝廷的忠诚吗?”方国安厉声责问道。
吴争微笑道:“下官不敢。下官只是以事论事,说出了心里的疑惑,同时也在为越国公麾下三万多明军担忧。”
方国